位于地图角落里的名字|6月24日 一席昆明场售票
去年11月,我们第一次来到昆明,但因为不可抗的历史性因素,最终我们只能空场录制。当时我们想,待到天朗气清、山花烂漫时,一定要再来一次昆明。
那么,就是下周六了,一席第115期现场,共6位讲者,欢迎你来。
以下是关键信息:
活动时间:6月24日(周六)
活动地点:昆明 呈贡区春融东路
购票时间:现在
演讲顺序和结束时间以现场为准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本场讲者
01.
张智与河床乐队
只有生活才能给予我们。
张智是一位来自新疆的歌者,他的乐队名叫「旅行者」。因为父辈到新疆支援建设,他的整个少年时代都在跟着石油迁徙,从依奇克里克到大捞坝、准东,最后又到了克拉玛依。
▲ 嘎瓦,马头琴手
▲ 珒珻,扬琴音乐人
02.
陈婉婧
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
他总结了在老挝谋生的必备心态:不能因为做一件事一定会出错就不去做。
在老挝有一群万能的华人中介,专门服务形形色色刚到老挝的中国人。如果你来旅游,他给你订酒店机票、租车、找翻译;如果你要找投资机会,他带你考察各种项目、帮你出谋划策;一旦你想好要做什么生意了,他帮你搞定工商税、租办公场地、雇员工等等。
2016到2018年,陈婉婧在万象进行了14个月的田野调查,认识了很多做中介生意的中国人。她发现这群叱咤风云的中介曾经是中国社会中的失意者,有看不见未来希望的农村大学生和农民工,还有破产老板、下岗职工,乃至因腐败被开除公职的公务员。他们从8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来到老挝,依靠各种小生意站住脚。
03.
这件事我们打算做一辈子。
2009年,Katrina 通过一个助农项目从美国来到云南,向本地蜂农分享养蜂经验。后来她决心留下来养蜂,希望把本地的养蜂传统与美国的技术结合起来。
刚开始没人相信她,觉得她“疯了”。于是她和蜂农们天天在森林里一起爬树寻找野蜂、保育本地中华蜂。蜂农们渐渐看到新蜂箱和技术带来的改变,而 Katrina 也信任本地人对环境的了解,在互相磨合和帮助中探索合作方式。
挑战不仅包括交流和技术,更在于如何让本地高质量的蜂蜜进入市场,卖出对蜂农和消费者而言都公平的价格。Katrina 和丈夫创立了“Elevated Honey Co. 云上蜜缘”项目,既通过养蜂、产蜜帮蜂农获得更好的生活,也让更多人认识到蜜蜂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。
现在,Katrina 一边在云南维西养蜂,一边在明尼苏达大学攻读博士,研究中华蜂, “不需要模仿父母的做法,我也可以在这个行业里找到自己的路。”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写作者,正围绕成昆铁路进行口述调研与拍摄
废墟还在生长,沉默地向我们说话。
芮兰馨在铁路大院里长大,2019年,以给外公做口述记录为契机,她开始关注成昆铁路。
成昆铁路修建于三线建设背景下的60年代,穿越了被苏联专家称为铁路禁区的险峻地形,连接起凉山彝族聚居区、西昌卫星城和攀枝花煤矿。铁路从两头往中间修,昆明到西昌由18万铁路兵负责,成都到西昌则由原西南铁路局组织的17万工人修建,芮兰馨的外公就是这17万工人中的一员。
外公去世后,她去各地寻访了40多位成昆铁路工人,包括桥隧设计师、隧道工、放炮员、测量员、炊事班长等,又顺着铁轨去到他们记忆中的凉山,沿线的工人墓园见证了工程事故、泥石流和武斗带来的死亡。常年流动使他们与家人疏离,很多人停留在自己建的最后一条铁路边,成为口音、饮食习惯皆与当地不同的异乡人。
这种漂浮的孤独感对铁路子弟来说非常熟悉,芮兰馨意识到铁路不只是凝固在过去的遗迹,它包含着工人具体的劳动与记忆,也持续地形塑了三代人的状态,在一些细微之处延续至今。
05.
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
棕地不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,亦是我们反思人类进程、认识世界发展历程的一扇窗。
14年前,当郑晓笛刚开始研究棕地时,经常会被问到——什么是棕地。
广义上说,因污染、受损、废弃、闲置等原因而面临改造更新需求的场地,都可以算作棕地。它可能是关停的工业场地、废弃的采矿迹地,又或者是封场的垃圾填埋场。
相比于裸露的黄土、随处可见的废品,肉眼无法识别的污染风险,是棕地潜在的更长期的危害。
但只要继续维持现代的生产、生活方式,棕地必然会产生。我们需要探讨的,是如何有效且绿色的让棕地重新被利用。
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地首钢石景山老厂区就是在棕地上改造的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场地也是棕地再生项目。早在30年前,在德国的杜伊斯堡,一座炼钢厂被改造成了后工业景观公园,成为棕地修复的经典之作。
但是,棕地改造依然存在诸多疑问:修复到多干净,才不会威胁人们的健康?只要绿了,地就干净了吗?有些棕地修复很快就完成,这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吗?我们是否可能探讨更为高效可持续的棕地再生路径?
这也迫使我们重新思考,我们消费的物质从何而来,废弃后又将流向何处,留下的每一点痕迹,对脚下的土地来说意味着什么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作家
她们奋力求生地微弱呐喊甚至还在肺管里,就被紧紧扼住了喉咙。
2023年初, 易小荷出了本新书《盐镇》。在川西南的古老盐业小镇仙市,易小荷发现“每个人的生活太沉重了,随便一个人打开话匣,就会掉出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。”
在仙市,易小荷看见了十几位不同年龄、不同职业的普通女性:有人遭遇家暴却只觉得这是自己的“命”;有人经济独立却没有脱离婚姻的勇气;有人四次改嫁靠着一家猫儿店摸爬滚打着将生命行进到晚年。
易小荷倾听她们的诉说,记录下她们在婚姻和贫困中的妥协与挣扎,也书写出她们在命运捉弄面前的顽强与不屈。
“没有人知道她们如何存在、如何生活——不是她们不存在,而是她们被忽视、被遗忘。而我只想给这满街的女人做个见证,让她们的悲喜被记录,让她们被听见,被看见。”
6月24日 12:00-13:00